水質在線監測儀是保障環境與供水安全的關鍵設備。長期穩定運行依賴規范化的維護與及時故障處理。本文按模塊(傳感器、校準、供電與通信、試劑耗材、軟件與安裝環境)歸納常見問題,給出預防措施與可操作的排查步驟,并提供可直接打印的維護清單與常備備件建議,便于現場工程師快速上手。
常見問題:讀數漂移、響應變慢、噪聲增大、測量不穩定、光學件污損或生物污垢覆蓋、密封失效導致進水。
主要原因:懸浮物/藻類附著、結垢(鈣、鐵)、油膜污染、機械損傷、O 型圈老化。
預防與處置要點:
建立清洗周期(見檢查表),優先采用軟刷與清水沖洗,避免硬刮或研磨性清潔劑。
常態化使用濾網/取樣預處理,減少顆粒直接接觸探頭。
在富營養化水體部署抗污垢裝置(機械刷、膜片或電化學反污膜),若廠家提供可選件優先使用。
定期更換密封件(O 型圈),并做好防水檢測。
常見問題:校準后仍存在系統性偏差、不同批次操作結果不一致。
主要原因:標準液配制不準或過期、校準環境與運行環境溫差大、操作步驟不規范。
預防與處置要點:
使用有效期內且標注批號的標準溶液,校準記錄包含批號、配制時間和稀釋比例。
校準環境溫度盡量接近現場運行溫度,或采用溫度補償參數。
制定并執行校準 SOP(步驟、工具、校準后驗證)。定期做跨比對或送檢驗證。
常見問題:意外斷電、數據中斷、通信上傳延遲或丟包、電池容量下降。
主要原因:接線松動、電源波動、鋰電池老化、通信模塊配置或SIM問題、天線位置不當。
預防與處置要點:
使用穩壓電源或UPS,檢查接地安全。
定期檢測電池健康并記錄充放電循環次數,制定更換周期。
配置本地數據緩存、防止短時斷鏈丟失數據;監控心跳/掉線告警并設自動重連策略。
常見問題:試劑沉淀、變質、泵輸液不穩、管路氣阻或堵塞。
主要原因:試劑管理不嚴、管路老化、濾芯堵塞或閥門磨損。
預防與處置要點:
試劑標注啟封日期并記錄使用情況,嚴格按說明書保存(避光、避潮)。
定期沖洗管路、更換輸液管和濾芯,避免長時間沉淀。
對泵與閥門做性能記錄(流量、脈動),異常時及時更換。
常見問題:時間戳錯誤、數據格式不一致、異常值未觸發告警。
主要原因:系統時間不同步、參數配置不當、固件含缺陷或版本不一致。
預防與處置要點:
使用 NTP 同步系統時間;保留原始原始數據以便回溯。
配置合理的質量控制邏輯(閾值、平滑與數據完整性校驗)。
固件升級在測試環境驗證后再推到現場,記錄變更日志與回滾方案。
常見問題:低溫凍結、高溫過熱、雨淋或洪水浸泡、動物破壞。
預防與處置要點:
采用合適防護箱或外殼、做保溫或散熱設計,合理選擇安裝高度并做好排水。
制定極端天氣應急流程(撤機、斷電保護、臨時防水)。
日檢(或每班)
儀器上電/在線指示、心跳正常。
采樣通路無明顯阻塞,測量值是否在合理范圍。
記錄近期報警與異常。
現場外觀(外殼、顯示屏、天線)無明顯損壞。
周檢
清潔探頭外表面,檢查是否有污垢或結垢。
檢查管路與接頭是否漏液或松動。
備件與試劑庫存核對(是否需補充)。
簡要校驗一次(標準液驗證或空白對照)。
月檢
執行一次完整校準或基準比對,記錄漂移趨勢。
更換易損耗件(如短壽命濾芯、輸液管)。
檢查并記錄電池電壓與循環次數。
檢查并清理外部防護箱與散熱孔。
季檢(每3個月)
深度清潔傳感器(按廠家推薦方法)。
固件與軟件升級評估,必要時在測試環境先行驗證。
更換密封件(O 型圈)并檢查防水性能。
做一次跨參數的質量控制(復核關鍵參數)。
年檢
送檢或與廠家進行全面性能檢測與校準證書更新。
更換老化元件(電容、繼電器、關鍵密封)。
更新維護記錄與SOP,培訓新操作人員。
1. 記錄與復現:截取異常時間段原始數據并拍照現場狀態(探頭、接線、管路)。
2. 電源與通信排查:確認供電正常、指示燈、重啟設備并查看啟動日志;檢查SIM/網絡信號強度。
3. 外觀檢查:查看探頭是否有污垢、劃傷或進水痕跡,檢查密封圈與連接處是否松動。
4. 清洗后復測:對探頭進行清洗(記錄方法與用液),重新讀數觀察是否恢復。
5. 標準液校驗:用標準溶液做快速比對,判定是傳感器失準還是系統性問題。
6. 軟件回退/參數檢查:若為升級后異常,回退至已知穩定版本;檢查參數配置與閾值設置。
7. 聯系支援:記錄所有操作步驟與結果,必要時聯系廠家或高級工程師并附上日志與照片。
使用化學試劑時遵守 MSDS(物質安全數據表),佩戴防護手套、護目鏡與必要的防護服。
電氣維護應斷電并由具資質人員執行;非專業人員不得拆開高壓/電氣模塊。
數據與校準證書按監管要求保存(建議至少保存 3–5 年或按當地法規)。
O 型圈/密封圈(不同尺寸)、備份探頭(關鍵參數)、備用電池或電源模塊、輸液管/軟管、濾芯、標準溶液套裝、常用工具包(軟刷、注射器、夾子)、記錄本與標簽貼紙。
Q1:探頭頻繁漂移應首先檢查什么?
A:優先檢查探頭表面污垢/結垢與密封件,隨后用標準液核驗校準是否失效。
Q2:多長時間需要做完整校準?
A:關鍵參數(pH、溶解氧、余氯、濁度)建議至少月檢一次并記錄漂移;高風險或法規要求場景可縮短至每周或每次事件后校準。
Q3:固件升級的最佳實踐是什么?
A:在測試環境驗證后逐步推到現場;升級前備份配置并保留回滾方案,升級后密切監控 48–72 小時。
Q4:如何減少生物污垢?
A:結合機械清刷、化學控制(如按廠商規范使用)和定期維護;選擇合適的取樣位置以減少富營養化影響。
通過模塊化的維護策略、嚴格的校準與記錄管理,以及明確的故障排查 SOP,可以顯著提升水質在線監測儀的穩定性與數據可信度。
上一篇:影響余氯檢測儀準確度的關鍵因素
下一篇:沒有了